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

從家教學生看台灣教育



「台灣的學生需要的,並不是更好的師資、更多的書籍、更高級的設備,或是更多節的補救教學,他們真正需要的,其實就只是學習的動機而已。」


今天在讀換日線的文章時,看到了這句話,覺得太有道理了,因而決定來分享一下最近家教的心得。


在我的世界裡,老師教我們的不是課本的知識,而是外面的世界


很多人都知道,我從小的志願就是當老師。

雖然說我想教的其實是高中生,因為我認為高中生以年紀及心智來說,足以聽得懂我在說些什麼,這裏所謂的「我在說些什麼」,指的並不是課業方面的教學,而是關於人生更多更重要值得學習的議題。

不過由於自身課業實力不足的關係(沒辦法大學都忘記動腦了),所以現在只接了國小、國中生家教。

我自認為不是個很優秀的大人代表,我犯過很多錯、做過很多或許不太值得學習的事,但是也因為這樣,從那些錯路中所學到的東西,反而是更珍貴的。

關於教育,我一直都認為並不是教課本的內容(因為學生自己就可以看),而是要教社會、課本之外的事。或許是因為從以前就秉持著這樣的觀念,從國高中開始,我上課、補習,最喜歡聽的就是老師在講對社會的看法,或是老師們過去的經驗等等,一些我在書中挖不到的知識,讓學生避開一些冤枉路,學到以後真正用的到的東西。

(哎呀,講到這裡,突然想到高中最愛的英文補習班老師三隻腳翰陞,好喜歡聽他上課時時而發表社會議題,時而告訴我們一些離開高中之後的世界,確實讓我受惠不少。)

現在終於有機會接家教,也算是實現我的夢想,終於得以展現我過去在腦海中演練好多次的夢想藍圖。

但是實際接觸學生後便發現,現在學生的情況其實跟我想像中差很多。



學生都是被動的


台灣的補習教育盛行,幾乎從小到大沒有人沒接觸過補習,不管是一對一家教、小班補習、到百位學生齊聚一堂的大補習班,幾乎人人都有這樣的經驗。

舉我的例子來說,我比較不算典型的台灣學生,我非常熱愛補習,可以說是從小補到大:
國小上外國老師的外語補習班、作文補習班;國中補了四科(國、英、數、理化),一個禮拜有六天都在補習班;高中鼎盛時期補了七科(國、英、數、地理、歷史、公民、自然)


我之所以喜歡補習(而且是大補習班)的原因有幾點:
1. 快速整理重點,不用讓我花太多時間
2. 很多練習題,讓我有更多的題目可以熟能生巧
3. 不同學校的同學,可以認識新朋友,互相切磋學業
4. 因為不同學校,所以可以知道其他學校的文化、教學進度
5. 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,老師會在課堂分享
6. 就算不是第一志願,但是跟第一志願的同學一起接受一樣的教育,心裡較平衡
7. 進度超前,所以我總能在學校上時多聽一遍
8. 考前複習,不用自己抓重點
9. 排課彈性,可以選擇看單機(我到了高三都習慣看單機,偶爾才去上現場)


從我的例子就可以知道,我懶惰,所以我仰賴補習,但是我知道我要從補習班得到什麼,而且是我主動要求補習


而在我的學生身上,或許也是大多人的身上,我看到的是台灣學生的「被動」。


當我問她為什麼選擇這種一對一,而不是之前的大班補習班,她給我的回答卻是「媽媽要我來的」;而當我問她那你自己有特別喜歡哪種教學嗎?她給我的回答是「還好,媽媽想要我一對一,因為我成績沒進步。」


上補習班不是自己的選擇,而變成是父母的要求、安排。


當你的學習不是自發時,怎麼會學得好?


就像有錢人想要什麼就有什麼,而不是自己很用力賺錢,用這些認真賺來的錢,買了想要的東西,所以才會特別珍惜,這種道理其實是一樣的。


我一直都相信,只有自己想學,才真的學得到東西。




學校又不會考,為什麼我要學?


這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學生身上,雖然科目不同,但是卻都是一樣的問題。

案例1. 

學生是國小的妹妹,我再帶她做數學的題目時,遇到了一題有點類似一條鐵絲多長,老師折一個正方形要花多少公分,計算總共這條鐵絲可以摺出幾個正方形。

對我們來說這種題目簡直輕而易舉,但對她來說似乎很難,一開始請她寫的時候她寫不出來,後來我帶她解,但我發現她的態度變得有些不高興,後來根本不聽了。

我注意到她的狀況,問她是不是哪裡不清楚,要不要我再多講一遍?
但妹妹給我的回答卻是:「這題這麼難,學校又不會考,我為什麼要學?
聽到這句我心都涼了,有點震驚怎麼會是這樣的反應,所以我告訴她,這個妳現在不學,妳以後還是會遇到的啊,不過這句話似乎效果不大,妹妹持續暴走中。

於是我換了一個方式想試著改變她的想法,以下是對話:

我:「雖然這個學校不會考,可是妳以後生活會用到的呀,妳有沒有很好朋友?」
妹妹:「有」(嘟嘴)
我:「妳看,以後妳的好朋友生日,妳或許會想做卡片給她,當妳想用繩子折成愛心、或是想用大張的紙剪出幾個圓形貼在卡片上時,妳會需要算妳要折幾個愛心,所以需要買多長的繩子才夠,妳看這一題就是在教我們怎麼算,以後做卡片或是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會用到的。」

妹妹這才稍微妥協,開始靜下心跟著我一起學這一題,而且很妙的是,我原本是想拔下一根頭髮試著折三角形,舉例給她聽,但是時間不夠所以延到下個禮拜教,而下個禮拜她就帶了條小棉繩,興奮要我解釋給她聽!!


案例2.

學生是國中的弟弟,第一次來試聽英文,我帶著他看單字,念句子,不過他似乎不怎麼想開口,我問他喜不喜歡英文,他說:「還好,因為我不知道學這要幹麻。」

聽到這句回答我真是覺得不可思議極了!英文耶,那是一種工具啊,是出國之後會用到的交談工具,在學校學他的意義遠大於只是學習,而是之後可以用到的機會很多。但我也不怪他,畢竟或許在他的世界裡、在許多中學生的世界裡,英文這種東西是除了學校考試之外,不需要用到的東西,因為我們生活在台灣,懂中文就夠了。

於是我在教他的時候,時而舉著這些英文我在國外時怎麼用,什麼場合會用到,可以怎麼說,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進去,而不是只是課本上印著死死的文字,我發現他似乎看起來變得更有興趣一點,雖然還是冷冷的,但至少願意去聽。



從這兩個例子,應證了開頭的那句話:
台灣的學生需要的,並不是更好的師資、更多的書籍、更高級的設備,或是更多節的補救教學,他們真正需要的,其實就只是學習的動機而已。


學生需要的是,知道這些知識我為什麼要學、以後怎麼用、用在什麼地方。



當知道了這些,有了學習的動機以後,學習這件事或許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







註1:本文乃根據本人家教所遇到的學生之體悟,每個學生不同,所以情況亦不同,並不代表全數台灣學生。

註2:本文標題句子引用換日線文章,文章連結在此:http://goo.gl/6cTNu8



2 則留言:

  1. 每個小孩都是很聰明的,有時後重點只是要讓他們有那種學習的動力。

    When there's a will, there's a way!

    有了動機會自己便會去學習,主動要求自己做到好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不能同意更多!
      學生真的很聰明,所以培養他們對科目的興趣,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學這個,以後怎麼用,變成了最重要的教學宗旨。

      刪除

歡迎留言給我 :D